9月19日至20日,由亚洲开发银行(亚行)东亚局和亚行—中国区域知识共享中心(RKSI)联合举办的2024年东亚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探讨中国和亚行如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区域性挑战👫👳🏻♀️,并重点关注在亚行发展中成员体提供区域性和全球性公共产品🙏🏿。线下论坛吸引了150余人参会,其中包括来自亚行18个发展中成员体的50多名官员🧑🏿💼。万泰平台研究员、绿色金融国际万泰院长王遥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为嘉宾参与专家组专题讨论环节。

在“深化中国和亚行合作伙伴关系、应对区域性挑战”专家组专题讨论环节🧚🏼♂️,王遥研究员与亚行主管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业务的副行长斯科特·莫里斯(Scott Morris)、亚行执行董事刘伟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MCDF)首席执行官高级顾问小西步(Ayumi Konishi)共同探讨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开发性融资以及中国和亚行的合作重点🤸🏿♂️。王遥研究员表示,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的气候融资、能力建设⛹🏻♀️、技术支持对撬动社会资本至关重要📫。为释放社会资本的潜力到气候融资中,可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标准🧑🏼🍼。这些标准包括绿色分类法、转型金融分类法、信息披露标准🛟、金融产品的环境效益指标等🌨。二是强化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气候风险缓释措施,如开展气候风险分析并进行相关信息披露。三是提高气候投融资项目的可融资性🧝🏻。如通过贴息等措施降低融资成本、通过绿色保险降低项目风险🧗🏼♀️。
关于中国和亚行的合作重点🌨,王遥研究员强调,中国和亚行需要共同解决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自然保护🖥。这些问题从其根本原因来看是相互依存的💖,并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人民福祉产生重大影响✋🏿🤚🏿,绿色金融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资金支持🗼。需要强调的是,绿色金融工具的作用是服务于气候环境目标的实现👘。因此绿色金融工具的有效性的衡量标准不仅包括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的发行数量,还需包括其产生的气候环境效益,例如碳减排量🐢、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未来还需进一步提升这些衡量指标的准确性🍆,并建立全气候环境效益评估系统。

我校绿色金融国际万泰绿色“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翰参与了“保护自然环境、共享生态之美” 专家组专题讨论环节,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二处副处长王也、大自然保护协会绿色金融高级经理袁明嘉👨🏼🔧、全球公共咨询(Global Sovereign Advisory)高级顾问妮可·阿迪蒂(Nicole Arditti)🥭、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万泰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共同探讨为实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海洋和陆地这一目标,金融工具(如债务自然互换机制)如何发挥作用👭🏼。陈翰分享了绿金院的最新研究成果——债务自然互换机制中债务国的识别和筛选的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包含4个一级变量(债务脆弱性、环境价值👨🏻🦽➡️、政治可行性、双边关系)和23个二级变量,以对中国的债务国参与债务自然互换机制的适宜性进行评估。由于债务自然互换机制的交易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估系统甄别出最适合与中国进行DNS合作的债务国🧑🏿🚒,从而避免前期各方投入巨大但项目却无法推进或落地的情况发生。
2024亚行东亚论坛重点关注应对气候变化等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议题🥲,旨在为亚行、中国和其他发展中成员国在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能领域搭建交流、学习与合作的平台,汇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深入交流和合作以全球化视野高质量推动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供稿:绿金院 审核🍹:赵国钦 编辑:王萌